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2014-1-9
從邵六叔仙逝談邵氏的往績


(邵氏)六叔仙逝,無乜感覺,他是上兩代的人。我做過邵氏片塲,三進三出(1973-1981) ,朋友也是舊邵氏友,向是反邵氏派(以員工角度) ,見坊間評論盡是歌功頌德,叫我講兩句。

我無暇細閱報章上所有歌德派評價,偶聽吳思遠在電視上的讚詞,令我搖甩頭,有點屁股決定了腦袋,不肯講真話(下另述)。

復聽到老消的蕭析《邵逸夫難能可貴的三件事》,無話錯,但言不及義。我從另一個角度看,長命兼富有(貴唔貴存疑)有乜咁難能可貴?對邊個難能可貴?老消以影視人身份有冇諗過,老而不可能會阻住個地球轉,猶如老毛假如1956年前死去,多好?多數的獨裁者多在老了才作惡的。

地球轉指香港電影文化及工業發展(以及電視業),本人略有資格說說這一點,對香港電影工業(1970-1998) 有點留意,曾以片場業者身份寫過一本不成熟的小書﹕《九十年代港產片工業一瞥》。

(1)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INSAFE System
關閉

7 個回復

倒序瀏覽
舊電影人 管理員 2022-9-8 14:25:49
沙發
INSAFE System
關閉
從邵六叔仙逝談邵氏的往績

inshort,邵先生於五六十年代對香港電影(國語片)是有貢献的,打低粵語片,提昇港產片的工業底。七十年代初,邵氏將片廠作業電影提昇至高峯---但俱是外江佬的天下(編導演制)。70年代中起就是掙扎期。

1968年TVB開台,嬰兒潮一代電視人開始抬頭,以許冠文為首(演) ,取代了粵語片那一批人,但還先得融入國語片堆(連1974年的《鬼馬雙星》也是國語發音)。第一個挑戰片廠作業電影而取得成功的是吳思遠(《蕩寇攤》1972) ,開闢了所謂香港獨立製片時代。

當時嘉禾另起,片廠作業電影+國語片仍是主流。1973年《七十二家房客》大賣,才慢慢令港產片從國語發音轉為全面粵語發音。導演仍是外江佬天下,記得當年我在雜誌上寫過一篇《邵氏少壯派》---孫仲,台灣來的﹔華山,上海仔,邵氏攝影師出身﹔桂治洪,大馬華僑,廣東人,邵氏副導出身,俱不會講流利粵語。

七十年代初的一期,除老導演(如楚原等)外 ,本土導演如吳宇森、許冠文、黃華騏等尚是少數。本土導演大量接班是1979年一期新浪潮之後的事。

(2)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舊電影人 管理員 2022-9-8 14:26:11
板凳
INSAFE System
關閉
從邵六叔仙逝談邵氏的往績

說回邵氏及六叔的位置,無非是佔據了資本優勢及企業家眼光。以「邵氏電影」王國,先是半雄霸了港產片天下(另一邊是電懋及粵語片) 。後來以六先生一人長期壟斷了港產片頭面地位(如奧斯卡外語片香港區提名由六叔一人承担) ,其實經營手法麻麻---無論是產品上、作品上、及商品上。邵氏孤寒天下聞名,當時邵氏員工,我所接觸的,無一不駡---關於邵氏片場作業的不堪,可看鄙文回顧70-90電影界事跡。

當時做靚仔,唔多識,多年後有點研究,發覺「邵氏」的成功是企業經營---製作、發行、放映(戲院)一條龍做法。譚炮更指出戲院帶旺地皮的做法,是對的。更更重要的是邵氏掌握了南洋市場(戲院) ,當時的電懋也如是。港產片的本質是香港市場養不活自己的,這是我三年前大胆預測《3D肉x團》用2500萬拍,without大陸市場不會賺錢的理據。

當時,相對於本地製片公司(多是山寨),邵氏掌握海外院線,就強盛很多。第二點優勢是片場流水作業,密集出產,再來是低價製造明星(長時間的合約),減低成本。第三點優勢是所謂六叔的揀蟀眼光,云云。坦白講,我不熟悉六叔的作業(決定),但自1970年至1984年停產的一段時期,F小姐揸Fit(背後有六叔?)的揀蟀戰役,可謂敗績纍纍。

(3)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舊電影人 管理員 2022-9-8 14:26:32
地板
INSAFE System
關閉
從邵六叔仙逝談邵氏的往績

咁L古寒的作風,點會有好表現?李翰祥東走台灣搞國聯時,我尚未入行,唔知。邵氏1971年放走咗鄒文懷,讓嘉禾座大,是一大敗筆。1972年出不起一萬美元而放走了李小龍(邵氏因而炒了重臣董千里即作家項莊),是一大轉捩點。在邵氏時我親眼見到許冠文夾住個"鬼馬雙星"劇本在製片部「輪街症」,候見F小姐,咁樣對待人才?。

當時多方人才都去了嘉禾,如許氏兄弟、吳宇森、雛鳳嗚及温拿等。邵氏無疑是少林寺,但留不住人才,如前述的吳思遠。我所知道,麥嘉應徵過做西片副導演。到一班外江佬導演謝哂(如張徹等),1977年起的中流抵柱竟是劉家良等舊人,班外江佬導演亦在。

到1980年前後新浪潮之後,邵氏又盲中中咁亂搶人,但成果十分失敗。本人忝作新浪潮一員,如影在目。當時街外狂納新浪潮導演---但多是TVB友,嘉禾為大買家如前期的譚家明、嚴浩、除克(小弟的陳欣健公司) 、許鞍華等人。此外,章國明、余允抗、方育平等都歸了邊。邵氏才後知後覺狂搶,只搶得主要是RTV人才。據記憶,相信除了張堅庭誤打誤撞的《表錯七日情》之外,餘皆不足觀。

(4)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舊電影人 管理員 2022-9-8 14:26:53
5#
INSAFE System
關閉
從邵六叔仙逝談邵氏的往績

RTV兩大體系人才,梁立人及蕭若元系,據本版消息,老蕭居然是由梁立人介紹入邵氏的。梁立人那糸有什么作品,忘記了。老蕭則挾RTV大將江龍(前長鳳新小生,後任RTV編審,1989年任新加坡電視台處長) 怕出《卒仔抽車》1982(影射李嘉誠之作) ,票房麻麻。當時自稱中國最年輕當導演霍耀良也是老消馬仔,好像還有一個名不經傳RTV編導郭煜基,曇花一現。蕭梁在邵氏好快就玩完。

當時亦不少名導演加盟,如蔡繼光,最大鑊的是我多年好友章國明,拍出《星際純胎》(本人是前期製片,冇咗半條命) ,擬是省招牌作,1983年賀嵗,票房big仆,1985年邵氏賣出香港院線,1987年停產,但有繼續投資製作。

後注﹕百度也說邵氏只雄霸了20年時問---1959年至1979年。而香港導演會用幾百萬編刊的《導可道 非常導 香港電影導演大全》也只由1979至2013,可見邵氏己跌出當代電影的範疇,六先生更無論矣。

(5)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舊電影人 管理員 2022-9-8 14:27:30
6#
INSAFE System
關閉
從邵六叔仙逝談邵氏的往績

客觀嚟講,自新藝城興起,加埋嘉禾一系列公司,以及世紀德寶等公司,邵氏自七十年末代至八十年代,己和現代潮流嚴重脫節,處於捱打狀態。後期肯出錢請人,但都唔識用。睇返邵氏公司年報,朋友講返俾我聽,邵氏電影制作個一瓣,賺唔到乜錢。由於F小姐於1972年開始掌管製作部,我看不到邵先生的能量(on作品一瓣) ,我在製片部親口聽到小桂sell《惑》一片idea,F小姐幾分鐘之內就答應了。六先生早已不理會製作事。

寫到這裡,我幾好奇,等緊"消搖遊"開播(14-01-09﹕21:10) ,等緊老消點樣係幾年後(1981)同六先生「相處了一年」?趙博夠pop就問下佢同六先生相處了幾多個鍾頭(一年之內)?大家用寧波話?大家傾乜?傾炒股票?(話唔定架),呵呵!

(6)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舊電影人 管理員 2022-9-8 14:27:56
7#
INSAFE System
關閉
(續前)

從邵六叔仙逝談邵氏的往績

消氏對邵六叔的評價,不放在電影工業的角度,只用世俗角度,突出其長壽、做善事、及不在大陸投資上,是比較淺簿以及偏頗的。長壽一點說過了。做善事,於社會角度而言,是無話可說的。但人們會問,邵六叔在培育香港電影人才方面花了多少錢呢?(在學院中應有所捐贈吧,但不見影響) ,在香港電影發展方面,他出了多少力?

記得在七八十年代洋人霍德任布政司時,電影界中人喊建立電影發展局喊得震天價響,邵六叔在那裡?(我到九十年代才明白電影的發展,是不需要政府來資助的,除非學韓國,另話) ,當時六叔在那裡?會不會是這樣子?原來,所謂推動香港電影發展,其部份含意實是要推翻落後的產業文化(當時資金是不缺的) ,至於SB是否代表落後產業文化,看倌自己想想吧!

要推動香港電影發展,人們認為,S氏自己改造,或自我撚燒剛成了。好比死鬼黄霑(80年代時)引述F小姐問他如何可搞好SB,黄霑說「你炒咗自己則成了」。幸而,當時香港電影界百花齊放,SB只佔著一個大毛廁。要落後反動至1987年影城才停產(但繼後SB仍是主要製片商)。近卅年後,人們可評他為善長仁翁,將他說成一個時代的終結("隨意門"標題---沒聽內容) ,真是媽媽的,笨蛋,那是過氣的時代呀(1958-1979)。

(注﹕我後來主張,不是反對大公司片厰模式,港產片的病因正正是﹕山寨仔式獨立製片為產業主體)

(7)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舊電影人 管理員 2022-9-8 14:28:33
8#
INSAFE System
關閉
從邵六叔仙逝談邵氏的往績

捧拍S第三點難能可貴處,不在大陸投資上,值得respect,云云,令人笑歪咀。其一是以意識形態作崇(消氏一貫的反共反中)論事,令人搖甩頭。其二接近失言,消氏父子多年來都在大陸投資(消氏堅稱他事,但08079是08078大股東) ,難道消氏呼吁人們應對他兩父子不應respect?

再想深一層,邵氏集團一向的投資模式是什麽?都是固定資產投資以及策略性投資(用錢生錢),可謂無心經營什麽,甚至電影本業也如是。自1971走迫走鄒文懷諸人,電影這一瓣落入婦人之手(但六叔仍掌握大權) ,S氏從來不是顯赫商人(如四大地產商),又七老八十,點去大陸投資呀?用邊個去闖呀?真係攞嚟講,香港商人不往大陸投資多的是。反之,TVB不跟大陸合作,是落後表現,另話。

(8)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