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色戒》(2)
龍應台詮釋《色戒》一文,寫得不錯,但從欣賞(appreciation)的角度來看,一部需要詮釋/解釋才能令欣賞者/觀眾知道其意涵(message)的影片,說不上是一部成功的影片。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可歸咎於欣賞者修養不夠,包括不是張迷,包括不熟悉時代背景,等等。然而電影是一种大眾藝術,如果只有少眾如龍應台才看得出其意涵,並不值得恭喜。
鄙人看電影幾十年,略有見聞,亦讀過漢奸事跡,但要看到龍應台寫的,才知道影片原來是這個意思,未免無奈。龍應台說出影片意涵:
>>「到女人心裡的路通過陰道。」如果王佳芝背叛了她的同志,是由於她純純的愛,她還可能被世俗諒解甚至美化,但是,她卻是因為性的享受,而產生情,而背叛大義,這,才是真正的離經叛道,才是小說真正的強大張力所在。「她最後對他的感情強烈到是什麼感情都不相干了,只是有感情。他們是原始的獵人與獵物的關系,虎與倀的關系,最終極的佔有。」就權力的掌控而言,易先生是「獵人」,王佳芝是「獵物」;就肉體的釋欣賞佳芝可能是「獵人」,易先生是「獵物」。<<
我覺得龍應台所寫出的,impact比電影大幾倍!這証明電影的失敗!當然,電影詮釋(critic) 的職責是具体指出影片感染力(感動,心靈觸動) ,以至解釋影片的感染力。問題是,要影片本身有那一份感染力才成。觀眾當時未必「知道」這股感染力,但要「感覺」這份感染力才成,不然就是影評人的再詮釋(或over interpret)而不是critic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