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6-24
亞洲周刊編輯先生:
又來理論貴刊影視文章,不是故意找林沛理的碴子。而是林君所發表的電影文章。所撰寫的題目常有「大而非當」的趣味,值得作為反面教材去鑽研港片。
對今期「性賦予港片新生命?」一文的意見如下。
首先列出討論重點:
1.林文對「性」、「情慾」、「性慾」、「慾望」如何界定?
2.電影中的性元素(Factor) 、「性片」,林文如何界定?
3.港片的英雄及英雄主義,林文如何界定?
4.是否用九七這個政治庸俗工具就能解剖當今(前後5.6年)港片的實況?
5.香港性片,林君知道多少,用上多少作例証?
6. 「六樓后座」是否是性片?怎樣賦予港片新生命?
●1. 先將性片定一定位,香港電影含性元素(或素材)的影片,可分為(1)主題上/題材上探討性問題影片,以及(2)以性趣/性戲為主兩種。關於前者,記憶中有黃華麒的「她的爸的媽媽的」(76) ,以及「四個32C的女孩」(曾志偉李麗珍)等片,是屬於性教育題材一類,比較少見。
性片主流當以以性元素(素材)所能產生性趣,即第二類為準。這類性片勉又可分為「性愛」及「情欲」兩大類(香港性片實在太丰富,詳細分類暫無可能)。約定俗成的說法是指三級片(分級之後),一般劇情片里面配有性元素的是不能稱為性片的。
●2. 比如「六樓后座」,我們總不能稱它為「性愛片」「情欲片」、「色欲片」、或「三級片」。 「六樓后座」大概是「社會青年輕喜劇」一類。片中僅有兩點(蹲身含瓶及玩後面強姦)與性有關,林君就據此大作文章: (引文) 「近期票房不俗的「六樓后座」------揭開了『性』的登堂入室融入香港電影主流的序幕。」怎會得此結論,令人想不通。我試從另一方面思考(畢竟思維有別),林君談的是否只是「一般劇情片中的性描寫」這個範圍呢?但這也不妥,好比你談香港黑社會問題,能無視「十四K」「新義安」的存在而專談街頭的小佗地嗎?
●3. 續說性片的分類。「性愛」及「情欲」怎樣分,其實也是蛇鼠一窩。性愛片是「四仔加劇情」,即以性愛場面為主的故事片。回顧港片歷程,性愛片高峰期是九一至九三年的三級片潮流,記得葉玉卿顛倒眾生的年代嗎?情欲片則是愛情(兩性)加床上戲加心理(內心)描寫。後一類影片比較難於類化,典形的例子是,「朝九晚五」它包含情欲描寫,性愛場面,都市男女生活感情寫真等等。也可以以梁家輝的「情人」作例子,除了兩性的床上戲及心理戲之外,也有懷舊及異地情懷的描寫。但沒有人認真去看什?情懷,賣點是梁的屁股。
●4. 我們談香港性片,無可避免地側重前一類「性愛片」。坊間以前稱為枕頭片(另一大類是拳頭片) 。從粵語片狄娜高佬泉的「七擒七縱七色狼」到現在的「淫間道」「出火網花」等,歷久常新,長拍長有。搔破頭也想不通林沛理為甚麼到今天才說「性--登堂入室融入香港電影主流」,還說只是序幕呢!林君是活在另一星球嗎?
●5. 性愛片的潮流有幾個高潮,最早期的是60年代末70年代早粵語片由伊雷及李x主演的所謂艷情片。後來是70年代初李翰祥的風月片(71至74年) ,之後有「丹麥春光」(何藩,張森伊雷等)的春光片。之後是所謂銀雞案所掀起的獨立制片所制作的春上春片。記得張國榮處女作「紅樓夢春上春」嗎?其中又有「毛片」之泛濫(暴露出第三點,當時著名的毛星是陳維瑛) ,香港性片的高潮期是九二,三年的三級片熱潮,年產量達百多部。
●6. 情欲片如何,每一個年代都有。應不止於廿多年前的「烈火青春」,說是絕響,更是對影史的無知。隨手一抓,王家衛的「春光乍洩」(不能否認同志也有情慾吧),陳德森的「晚九朝五」,陳果的「香港有個何李活」(部份描寫)都不比「烈火青春」弱。(補充一句,近四年來筆者多在外地,對此時期港片比較隔膜,故此還有遺漏)。
●7. 林文說,「在「性」這個題目上有話可說,甚至言之有物的香港電影(插一句,內容/主題之高低不可能是界定影片性質的標準吧),已是逾二十年前譚家明的「烈火青春」了」。猜測林沛理的意思,可能指的是「性心理描寫」影片。說到這一點,我們港產性片,性愛片好情欲片好,都是有做無講的。即片中人物角色有性行為描寫,很少有性心理描寫的,有的也是性變態心理一類。更沒有探討人物角色(不是指導演)對性的看法(性價值觀,態度)的習慣。是否可以這樣說,中國人社會,不習慣公開談論自己的性態度。不會如活地阿倫的喋喋不休以及如「色慾城市」般的將對自己的性態度向人展露當成生活的主要部份,(原諒我亂猜,「色欲城市」也是一種剝削,制作者藉片中的四女大談自已的性看法,從而給觀眾帶來可觀的「性趣」(性的趣味) 。說真的,一般床上戲已沒有多少吸引性可言,「說性」是另闢蹊徑,有時比做愛場面更有趣。
●8. 假如這個觀察成立----(香港性片中)人物角色不習慣表露性態度/性心理描寫,故此沒有市場,則林君的「性賦予港片新生命」便是空中樓閤了。舉例,不相信「六」片中黃真真(導演/孕婦)會夠膽到講出自己懷孕時與丈夫的性生活的感受。要注意,是談感受不是談性生活。假如香港性片洋化(或稱為現代化)到這個程度,林君的願望才能實現。
要搞清楚性(元素)在港產片的位置,要找出港片是否已經滋長到如「色欲城市」中的大談性看法(所謂性心理)的女人片。而又這种「女人片」是否是港片的剌激元素,「性賦予港片新生命?」的命題才有談論的價值。
●9. 林文另一重要論述是「英雄主義」。對不起,始終認為林君對香港電影理論的認識,非常貧乏。「英雄」及「英雄主義」的闡述,其混亂一如上期的「寫實」與「寫實主義」。但今文對這兩個概念本身不致於十分大錯、錯就錯在將目光放在這個論述上去觀察(現今)港片:-------「因九七而產生英雄主義片,英雄片拍到盡無乜好拍,社會苦悶如昔。所以「性」片冒起----」。「因九七間題而產生英雄片」,不能說是不對。但強調九七因素,則觀史論述兩方面都會失諸準確。例如林文中提出的「省港旗兵」拍於82年,當時人們還以為港英會管治下去呢,何來九七苦悶。將「黃飛鴻」「東方不敗」,王晶的「賭神」也歸於九七苦悶,實在太扯了。
●10. ?觀眾渴求影片英雄,自古皆然,未必因九七就多起來。九十年代流行的英雄片,算是林君心中的英雄主義片吧!正確來說是江湖英雄片。潮流冒起的原因很多,九七苦悶是其一 ,但不是唯一原因,也不是主因。這裏說個圈外人不知道的其他怪理由。前此(80/90年代)黑社會片己泛濫成災,「英雄本色」(95)的賣座將這類片提昇至英雄片,底因是黑社會片當道,觸媒劑是周潤發個人魅力,加上吳宇森的浪漫手法。但底因(基礎)才重要,而當年為什麼湧現那么多拍得很實凈的黑社會片呢?因為太多江湖友參與制作(有利可圖)。自鍾國仁(邵氏數字片—70年代初)至今天H家主持的大影片公司,俱見其足跡。
故此「生產」因素大於「社會」因素應是研究英雄片之落墨處。即是說九五年大起的江湖英雄片很大程度上是影片類型之自我轉形大於社會催生。九七因素所催生的影片「家在香港」及「繼續跳舞」等都不賣座,也沒有影響。
但評論者硬要將英雄片歸於九七苦悶也無不可,這是一體兩面的事。但2003年比九七還苦悶嘛,為什麼沒有英雄片的流行呢? 也不要跟我說性片會是起而代之電影潮流,「英雄片」的起落與性片的起落沒有直接關係的。
------------------------------------------------------------------------------------
其他文中的謬誤 :
●「香港的電影人爭先恐後地搶拍性喜劇」--不確。九二,三年年拍100多部三級片才算是爭先恐後。而「六樓后座」和「戀上你的床」嚴格來說,都不是性喜劇。
● 「這或許可以從香港電影對性的壓抑,對死亡的恐懼,以及對英雄的崇拜說起」。題目真夠大。老兄,香港電影何來對性的壓抑呢?請數一數廿多年來有多少部與性有關的影片?電影角色人物不談性態度不是性壓抑,也不是保守。(這裡有大家在思維上的落差,似乎要先搞清楚林君的”香港電影對性的壓抑”的定義才是)
● 「要了解自80年代到90年代回歸電影的深層心理...其實植根於我們對死亡的恐懼和生命的不捨。」一段,可能有其含意(但一般的看法是憂慮自由的失去多些吧),但恕拙筆者眼拙,內容直如「天書」,有否生吞活剝別人原文的意思呢?-----(以下嘗試解讀) 「貝克對人本身的自覺是「動物性」(由於性欲的要求) ,從而對死亡的恐懼(人如果多點人性少點動物性是否就會少一點恐懼?) ------」,我讀得通。但我就不明白「為此我們一方面千方百計將性和死亡從意識壓抑到潛意識」。不去想死亡,大概我也明,為什麼連性也不能去想了(可能嗎? 食色性也,連卡特也不成啊),真是「天書」得可以。
壓抑性(行動)和不去想性/不談性是兩回事。壓抑性行為,壓抑性狂想是人類文明(禮)的結果,不然隨街都是野仔了(能避孕是後來的事) 。中國古代,淫心不追究(但不能宣諸於口,不然就失禮) ,但淫行則會浸豬籠(防野仔效應) 。反之,孝心大於孝行(下下去行孝社會成本太重,清朝己有奪情之舉) 。從末聽過壓抑性會与恐懼死亡有關的。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中國習慣的香港,很難流行如「色慾城市」的「失禮片」。反之,洋人也不能理解港片為什麼會用食屎來勵志。要注意,「六樓后座」中,「屎尿屁」(是港片極壞的一種慣技,平時比較少用)成份大於性的成份。為什麼一直以來是中產階級形像的鄭丹瑞(監製編劇)會走馬路派屎尿屁路線,才是「六樓后座」值得研究之處,而不是性。
● 恐懼死亡與景仰英雄的關係還說得過去,壓抑性與英雄主義又怎能混和在一起呢?
● 「是電臺的放任主義和小眾趣味衝擊電影的保守主義成功的例子」-----香港電影保守?如果說港片向來對暴露人物的性態度過於拘謹,是對的。香港性片向來多拍性心理,因為性心理描寫,沒有多少趣味之故,也不賣座之故。但如果說港片在「性描寫」方面保守,真是從何說起了,不要忘記張國榮廿多年前己經春上春了。港產片可謂性泛濫。
「成功」?如何界定? 「六樓后座」「戀上你的床」(甚至末公映)多少人看過了,多少人談論了,賣過多少錢了?做成什麼風潮了?
● 「回歸電影」是啥東西?又有什麼深層心理,生草藥乎?「否定死亡」一書怎么樣能對這個心理(的理解)有所幫助呢?下例林文中一連串概念:「回歸電影」----其中的深層心理-----「貝克的否定死亡一書」----其中貝克又反對佛洛伊德的性壓抑----「死亡焦慮」----林君認為(貝克所認為)自覺死亡是焦慮/恐懼源頭----「人們由於性(行為?性意識)自覺是動物,所以恐懼」-----「所以景仰英雄主義片盛行」----等等。要讀者怎樣讀得通而不神志錯亂實在是件難事。
1. 「探討性愛,情欲」的電影的生存空間自然被蠶食」一是錯的。請數一數這十年來的性題材/素材影片有多少部,除非有人認為性愛/情慾片只得譚家明一家。其實譚家明這方面影片不多,他是電影技匠多於電影作者,他最後幾部影片如「最後勝利」「殺手蝴蝶夢」反而都是類似所謂英雄片。他的精神上弟子王家衛在這方面(情慾)比他出色得多了,而且都是近作,林君反而不提。
2. 「結果香港的電影世界變成男人的世界,女性只是在男性凝視下賣弄風情----------快感。」這一段似是而非,陳腔濫調。我說過港片有妓女世界,但只是其一個(世界)而己。但假如說香港的電影世界全都是大男人主義,女性角色都是觀眾(全是男性嗎)的Sex Object,這說得通嗎?這等於將所有玩樂場所(包括遊樂場,機鋪)都視為無上裝酒吧一樣荒謬。
3. 林文又說「這些(那些?全部港片?)電影沒有欲望,(誰的欲望?導演?觀眾看完之後所引起的欲望?人物角色的欲望? ) , 以及隨之而來的折騰,焦急和無可避免的失望.-----..它們(誰?)將性等同性行為」---讀通。
4. 「將欲望簡化成性興奮和性衝動」。根據普通常識,我看不出性興奮和性衝動和性欲(欲望)有什麼分別。慾望是一個泛稱,性慾是具體情緒反映。(有趣的是,編者解讀成「不要將性和慾望簡化」)
5. 「在這陰陽失調的電影國度里」---「陰陽失調」?什麼意思,概念錯亂,又一生草藥!
6. 「然而這沒有深刻內容的英雄主義在過去廿年已給透支凈盡。」(對不起,想不到句句有問題,不是存心找碴)什麼意思?林君是否這個意思------「英雄主義片在沒有譚家明般描寫情欲的深度下,已被視為沒有深刻內容」。天呀,英難片歸英雄片,情欲片歸情欲片,怎能扯到一塊呢?又怎樣透支凈盡呢?那方面透支呢?
7. 林文說香港影片將英雄片題材拍到爛,我看得懂,但為什麼又來一句「如果它仍然執迷不悟,自我設限,將性視為禁區、禁忌...。」天啊,我有沒有看錯啊,香港電影制作者對性(不論是素材、題材、場面、意識各方面)何曾留過手啊?林君是在評論六七十年代大陸片嗎?要知道,連大陸片在80年代也己有對性的題材的接觸了(「紅高梁」)。
8. 「問題是一向性冷感的港片是否真的可以「重拾性趣」?又另一個「天啊」:港片性冷感?香港性片20年來超過1000多部 。沒有性趣?林君說反了。香港性片不注重性主題的探討,而偏注重性趣。從李翰祥安排恬妮在葡萄架與楊群的「性戲」到「六樓後座」林嘉欣「蹲身含瓶」,皆是性趣。
9. 看到最後,我稍為捉到林君的意思。林君是希望香港影片假如有描寫性問題的時候(不可能叫所有港片都有性描寫吧) ,應該多注重人對性的價值,對性的態度的描寫(至於是否如林君所期望的什麼死亡、欲望與性壓抑的勞什子,則是另話),不要將性當作形容詞,簡單一句,不要賣弄色情。對嗎?唉,好累!
後補:
(一)通常,論從史出。林文論既不成,對史亦無知,林君的思路通常是憑空想出一?經不起咀嚼的命題,然後找一些流行影片往上套。(二)喜歡掉書包,引用一些九不八搭的語句,既說明不了問題,也糟蹋了原來的引言。(三)對?理論影的認識實在敢恭維,有誤讀子視聽。
(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