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2013-1-24
聞《十二生肖》係大陸收八億五有感
----改變觀察方向


此前,成龍片在大陸並不賣座。以事論事,消氏第一天評論《十》片,話製作成本三億,「真的」不能歸本,我buy的(我一直話幾千萬銀片好難歸本)。佢話《十》片會係大陸收四億銀,其實唔係踩成龍,而係棒。此前冇人預估《十》片會賣座的。但佢用三千幾萬開畫數字,語調上似踩成龍,精神上邏輯上有D分裂,前有述,不贅。

再諗下,《十》片製作成本三億,云云,似是灌水,成龍自己片酬就要千五萬美金。成龍片外埠有價(相對其他唐片),海外連大陸四億,共五六億,扣成龍自己片酬,成本二億不到,點會蝕本?消氏的「真的不能歸本」論未必成立。

再過一天,知道《十二生肖》大陸開畫收4350萬,成個觀察方向改變哂。因為以市場論市場,4350萬是個破紀錄數字,意味著會打破最賣座合拍片《龍門飛甲》(收5.2億),《龍》片開畫也僅收三千多萬而己,成龍這個老霉星又咸魚番生矣。

之後(直至今天)收到八億五六(打破此前最賣座華語片《畫皮2》),不只不會蝕,且會是大賺了。更是一個電影觀賞文化現像了、是一個中港兩地文化隔閡和融合的話題了。

(1)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INSAFE System
關閉

4 個回復

倒序瀏覽
舊電影人 管理員 2022-9-4 03:19:10
沙發
INSAFE System
關閉

----downmarket大陸吸收粗糙過氣的《十二生肖》---中港融合的真義

一部在香港人看來粗糙過氣的《十二生肖》在大陸瘋狂賣座,使我聯想起這個現像,可作互相印證:

●我說過:(比喻)一個在洋人家庭生活百多年的養子,被一腳牛屎的父親領回(97回歸)。客觀上,不太文明的中國一定慢慢融和、融合(Merge)&侵蝕(Erosion)小不點的文明的香港,這是mass定理,也是歷史規律。

●用純電影作評價,《十二生肖》的現像,絕對是劣幣驅遂良幣(就以成龍片自己比較),問題是大陸本身不認為是劣幣,不認為《十》片粗糙過氣。在社會意義上,它客觀上娛樂了千多萬觀眾,我說過大陸文明拖了香港文明,《十》片算不算是?但汝非魚,焉知魚不樂?你過時,他不過時。

●原來,粗糙有一個標準,而過氣是沒有標準的。由此觀之,大陸擁有一個「香港電影過氣價值」的市場。香港電影界一邊咒駡大陸文明,一邊販賣香港厨餘式電影創作。一班現在大陸揚威的,多是七十年代香港電影人,是那方面的downgrade了,待考。

●然則,大陸市場吸收了粗糙過氣的《十二生肖》,是一種融和抑或侵蝕(Erosion)香港文明(起碼是香港電影質素)呢,值得研究。站在香港人立場,當然是downgrade了,但融合是一個客觀的現像,香港厨餘式電影成份仍enrich著大陸電影,這值得反思。相等於我個人認為不上道的(所謂)香港民主運動,可能是大陸民主的傳導劑。

(2)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舊電影人 管理員 2022-9-4 03:19:23
板凳
INSAFE System
關閉
----中港片融合(Merge)下的經濟意義

●第二個想法是融合(Merge)下的經濟意義。比《十二生肖》更粗糙更低級的《泰囧》更賣座,證明了大陸處於草創時期電影市場階段---幾何式增長。記得蕭定一兩年前替「中國3D敵數碼」招徠時,宣稱大陸將會有¥100億市場,那知2012年已達到¥168億了。

我想說的是,大陸經濟的增長真的龐大。168億以40元/場計,只不過是4.2億人次而已,將來的市場飽和點有可能去到800億至1000億(25億人次),但不是這一代香港電影人可以撈得到的了。

●一個專制、不文明的大陸,市場居然大到這種地步:《十二生肖》某一天最高收入¥6500(HK$8025),竟然高於成龍片最高的《警察故事4之簡單任務》((HK$5751)在香港總收入達1.4倍。《十二生肖》一片在大陸的總收入(HK$10.6億)當然高於成龍以前所有影片在香港的總收入了,大概香港電影人侮恨自己太早出生了,或侮恨大陸市場春天來得太遲了。

●從利字出發,《十二生肖》一片在香港被人嗤之以鼻(如老消的),又有什麽所謂。《十》一片在港收千二萬,已經很不錯,但對比大陸收入,不足一哂(約為大陸百份之一)。這令人想起中港經濟之比較,擠迫效果嚴重。

(3)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舊電影人 管理員 2022-9-4 03:19:38
地板
INSAFE System
關閉
----港產片的nature是靠銷外埠,目前最大埠是大陸

●這令我想起蕭定一宣揚的「香港本土電影」,所謂突圍。當時令我有點吃驚,香港本地市場從來養不起港產片本身的,一定要靠外埠,這點是電影業ABC。約廿年前,港產片市場大好時(香港有12億元收入),小弟做過兩部小片監製,感到冇得做,才轉行。今天港產片香港市場萎縮到二三億元,沒有了大陸埠,是冇得做的。宣揚「香港本土電影」?《3D肉x團》收四千一萬都死啦(因為宣傳費貴)!

所謂「香港本土電影」如《低俗喜劇》、《一路向西在》,甚至《十二生肖》在台灣都慘敗。不要以為「香港本土電影」是被(大陸)擠迫了出來,抗共抗中,就會有生機。港產片的nature是靠銷外埠,目前最大埠是大陸。或者說,港產片己蛻變成合拍片,這是融和、融合的另一種形式(小弟1998年寫的一本書,說港產片的出路是中港融合片,果然成真)。

●「中國模式」真的影嚮著全球,香港已沒有了以香港市場為主的港產片。港產片@「中國模式」,在於中國內需(內部消費)這一點上,這也是中港融合(在文化上)的另一意義(需求、轉化、成形)。比如文雋葉偉民抄襲西片《Planes, Trains & Automobiles (1987)》拍出《人再囧途》,而徐錚由此拍出大賣的《泰囧》。據說《泰囧》也是翻炒70年代香港喜劇的餘緒,這就是中港融合的過程(需求、轉化、成形)。

假如中國政治開放,容許拍攝現實題材,那香港影人發了,香港影人最擅長現實題材。文雋葉偉民的《人再囧途》就是一部十分出色的春歲趕回鄉現實片。

(4)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舊電影人 管理員 2022-9-4 03:19:53
5#
INSAFE System
關閉

---港產片模式與大陸市場

●我提出過,港產片四大模式:
(一)合拍片,大片,香港厨餘式創作,在香港是沒有人看的,如《血滴子》等。

(二)獨立小片,百多二百萬元的製作,沒有大陸市場,在港也不賣座。這些片比較多元化,我少看,舉不出例子。

(三)所謂「香港本土電影」,如《低俗喜劇》、《一路向西》等,沒有大陸市場。但假如能在大陸上映,有時會爆泠,如《志明與春嬌》(第二部)。《志》片因為提昇至「香港本地特色電影」(指手法及趣味,非背景),大陸收7千多萬,香港收2770萬,兩邊通殺。

(四) 「香港本地特色電影」,如《暗戰》及《竊聽風雲》等。《暗戰》中港台三地俱賣,警察片始終是港片強項。《竊聽風雲》在台灣歉收,但在大陸大賣:《竊1》內容是十分OK的(收¥7700萬),而《竊2》內容不十分好(我認為),但在大陸卻收¥二億多,令我百思不得其解,因為《竊2》的題材在大陸是不熟識的,原來賣點在於隔(gap),相等於外片也大賣一樣。當然要依靠明星。

●說起來,2012年大陸票房雖收入¥168億之多(華語片佔47.6%),但80%華語片是虧損的。很多能進口的港產片(不是合拍大片)都歉收了(不知虧不虧),如消氏父子的《天生愛情狂》,僅收¥千萬元出頭。

我把《天》片撥入第(二)類(獨立小片)看,進入得大陸,是犧牲打,因為排片佔不到大份額,沒有宣銷,肯定吃虧。但《天生愛情狂》在香港是主流片(製作成本也是主流,四五百萬那種),那就三頭不到岸了。

●結論,上述企圖用《十二生肖》闡述中港融合@文化上(電影文化)@downgrade這一點,扯到去電影商業上:港產片一定要靠埠;今天,香港影人要如何應付大陸埠。

(5)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