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2003-07-05
亞洲周刊編者先生:

林沛理今期的「李安神話剝落的反思」一文所產生的問題比上兩期少一點。如用不堪入讀指數計(自設,最不堪為100)。「李安」一文亦有30,40分,而上兩期的「寫實主義」及「性片」就不堪至60至70分之譜。

論「李」文:

1.未看過「變形俠醫」,故不會討論林評論此片的優劣。

2.看不順眼的是,林對李安整體的評價。林沛理這次的毛病是「不足」(對李安的影績印證得不足夠),不足則產生偏見。

3.導演個性與作品個性(風格)是兩回事。就算林很熟識李安本人,認定李安「無性格」,也不能據此說李安的電影沒有個性(風格)。
李安(電影)是否一個「個性最模糊,民族性最不彰的華人導演」(引林文)?這個評介令人不安。李安作品固然不是沒中國特色。而且,誰說電影非要強烈民族性才是好片?

4.由於論述錯誤設置,故此林文的推論:「但正是這模糊的個性,不彰的民族性,使李安能順應潮流,左右逢源----。」「這隨機應變,刻意逢迎,急於討好的作風------。」的說法是不成立的。對李安的指控,是失實的。盲目足以殺人。

5.更有甚者,林君甚至對李安個人品格批評起來: 「李安給人的感覺是謙謙君子,可是謙遜往往是更大的自信。-------在不久將來再度起飛。」這是評論者很壞的一個(行文)示範。如果我沒有理解錯誤的話,這一段含意是: 「李安的謙遜是假的,看他過份自信就知道,過份自信又沒有自我,甘於做譯者,所以拍出「變形俠醫」這樣的爛片,以後好自為之吧! 」除非是傳記作家,很難想像可以以人(表面)評文(作品) 。俗語有云:不以人廢言,更可況連他所有作品都廢了。

6以作者論方法評介現今導演,失諸偏頗。

7. 「變形俠醫」可能真的拍得不好,但不能以偏蓋全,以一片否定李安整體成績 。

8.說李安是世界公民藝術家有點掠美(但無厘?如一---李安住過多少地方啊) 。說他不會思鄉,則是一個錯誤。李安的異鄉片就有兩部。


整體評介一個重要導演,起碼得用縱橫兩方面的觀察才是。縱是歷史,橫是用同級別同處境(製作環境)的導演作比較(評介)。再就是以導演作品個別的出發點(如創作與實際的矛盾)作觀察。

李安作為一個旅美華裔導演(24歲唸大學才去美),先拍臺灣小品(但發生地在美國,是為異鄉片),後拍荷李活非主流商業片到主流商業片。不拿王穎,徐克,于仁泰,黃志強,林嶺東,陳可辛,元奎等人去比較,而拿張藝謀,陳凱歌,候孝賢,王家衛,楊德昌等非常本土性導演去比較,夠公平嗎?能說明問題嗎?。

林沛理評論李安電影的重點是民族性部份(其他的是導演的個性)。這好比要求一個在美國成名的師的菜色要露出他的「中國味道」來,儘管廚師燒的不是中國菜。這會不會是一種偏狹的民族主義角度?

李安燒的四道中國菜(「推手」「喜宴」「飲食男女」「臥虎藏龍」),林沛理漏掉三道。 「臥虎藏龍」你可以說它有瑕疵,有些騙老外的地方,但說他缺乏民族性, 是「假中國片」,實在失之公允。

李安賴以成名的頭兩部作品(「推手」「喜宴」)卻是非常中國底的,只比張藝謀陳歌凱作品的中國底差一小截。他甚至比侯孝賢更中國。侯孝賢前半期作品永遠都是臺灣的「童年往事」。是臺灣的本土性表現,不及李安三部曲(主題-中國父權及父愛)那麼中國底表現。如果認同中國底是民族性的話,那李安電影的民族性是超強的。香港底的吳宇森,王家衛,與之簡直不能相比。不過,吳宇森,王家衛影片也沒有說(要求)過民族性,倒是需要注意的。假如你要求吳王(作品)具有中國底(民族性) ,實在是入教堂燒香拜錯了神 。同理,說李安的外國菜缺乏中國味,從而批評李安的(題材,用心)不夠本土(民族性不彰) ,是一種無理取鬧。用香港菜比較美國菜,硬要比出中國味來,則是李逵戰張飛,糊塗得緊了。

會不會是這樣呢,林沛理用「華人一線導演」+「民族性」的尺度評介李安,是一種懶惰的評論方法,結果就產生錯亂。

評介李安似乎只有用縱的線索(個人作品)才能捕捉李安作品的面貌,如前述。如用橫的方面(旅美導演)比較,有點勉強,因為旅美導演未成圈子。但總比用「華人一線導演」+「民族性」這種虛幻的尺度好。

假如一定要說,只好用王穎及吳宇森跟他比較。其他黃志強等人(旅美)作品很少,比來沒意思。王穎嘛,說實在也不成,因為王穎是半個老番-----李成年後才去美國,而王在少年時代已在美國生活---。兩人初時都拍異鄉片(都以中國菜味作招來) 。王穎「乏」得多(不能說「假」) 。成名作「尋人」,片中華人連華語也說得不好(這才是真正的異鄉片吧!反正不是拍給本土華人看的) 。後來的什麼「一碗茶」「客福會」的中國味道,更塑膠得可以。

吳宇森在香港一向煮香港菜,去美國就一直煮美國菜(想拍什麼「三國」,說說而己) ,怎么能說他的民族性比李安強呢?當然你可以說香港菜也可以有中國味。就算這對,偏偏吳宇森的港片沒多大中國味(僅處女作「鐵漢柔情」是正宗武俠片,稍有中味) ,徐克比他好多了(如幾部「黃飛鴻」,但有別於李翰祥胡金銓的大中原風味) 。

導演本人個性與電影個性(風格)固然是兩回事。電影本身拍不拍出個性(風格),與出發點肯不肯妥協又是兩回事。林文是混淆得可以了。搞過創作的人都知道,有沒有話(主題,訊息)要說,想不想說(企圖心),說得漂不漂亮(技巧)是不同層次的事。「喜宴」是一個典範,三方面都達到目的了。「變形俠醫」是商業大作,相信李安的自主空間有限,是一部典形沒有話說的作品(李安想搞俠醫的心態,是小道) ,以此用「作者論」的標準(作者大部份影片都說同一主題或貫穿一種風格)審閱「變形俠醫」,實在又是入錯廟拜錯神。

「作者論」固然不是一個無以至上的(影片)評論標準。鄙人對「作者論」理解不算深入(近30年前的事了) 。看法是,「作者論」是五六十年代一批影評人觀察一批成名導演(如希治閣,尊福)作品所歸納的「現像法則」。它不是一個創作標準,大柢也不是一個很全面很客觀的評論標準。現今導演沒有人傻到以「作者論」作出發點去拍片,因為沒可能活得下去。李安公開說過,從事電影最大的收獲是帶來樂趣,傳達訊息是附帶的。李安算是一個言志派導演(影片主題意識濃厚) ,他也這樣說,「作者論」在90,00年代實在沒多大市場。

假如沒有一個作者論絛件的製作環境,就不可能產生普遍性的「作者電影」(我認為譚家明是一個主導作「作者導演」的導演,而他的私淑弟子王家衛則是客觀上成為「作者導演」的一人) ,就不能用過時的「作者論」方法評介導演。

但假如一定要用作者論去評介某導演, 亦無不可。世界上有很多評論方法,這多少是看得起這個導演的表示。但假如要用「作者論」來審視一個導演就某部他自己沒有多少「作者」作出發點的影片,推測他沒有「自我」,從而更推論他其他影片也沒有「自我」,又實在「推理」得過份了。平情而論,李安是個比較有個性(作品)的導演(我將個性和自我列為同範疇東西,但不同層次,「自我」比較難界定) 。就以「推手」三部曲來說,就比大部份華人導演更接近「作者論」的境界。我大膽地說一句,就憑這三片,李安可以入大中華頭五名作者導演之列。

更要說,原創性不是藝術的真諦,演譯(成功)也是一種藝術成果。不然,比方說,所有演奏家(演譯別人的作品)都不是藝術家了。李安拍攝「理」「水」「亂」三片,看不出需要「表達自已個性和視野」不可。老兄,你照劇本拍出主題,韻味,戲劇效果就是了,你看吳宇森拍的幾部動作片,有作者的存在嗎?」

「理智與情感」「冰風暴」,和「亂世恩緣」,前兩部我看過。或者林沛理看得較深入。以我來說,不只於看不下去,起碼比徐克林嶺東(都是第一線導演)拍的西片更似西片。李安上述三片是所謂文藝片(「亂」片雖是南北內戰片,但講人性多一點)。不用心不上心是不成的。至於影片效果是否感動(用心拍與拍出來看出用心是兩回事,聽過李白醉吟唐詩的例子嗎?),則是觀眾見仁見智的事了。

「變形俠醫」相信拍得很差,林沛理感到不滿,可以理解。但由此斷定李安: 是「一個連基本的戲劇元素和事技巧都毫無把握的導演」,這沒有不妥。但林由此質疑李安以前所有作品詖老番讚譽,是否是一種掩障法的雕蟲小技,這就有點情緒化寫法了。要知道,「演出失手」和「懂不懂得演出」是兩回事。 好比郎拿度踢波發台瘟,但你不能說郎拿度不懂踢波!老外都給李安騙了?只犀利的香港評影人獨具慧眼?

而林文後來說: 「一個世界公民藝術家拍任何題材皆手到拿來,只是不上心罷了」,前後矛盾之極。那李安是「一個連基本的戲劇元素和事技巧都毫無把握的導演」抑或是「任何題材皆手到拿來」的導演?其實林文的重點是釘死李「不上心」。

李安(電影)從來不是一個神話(他失業多年,中年始入行而又成功的事才是神話)。縱是,也不會因一部拍得差(賣座不算差)而剝落。李安(電影)一向脫俗(比較上) 。「變形俠醫」擺明是從俗。罵「變形俠醫」可以理解。但下下要升上神台搞大題目,資料不充足,思維不清,用詞不準確。這種反思,營養價值十分低。//


補語:

●對「理智與情感」「冰風暴」「亂世恩緣」三片,我的記憶不足,無能與林君徹底理清林君評語的錯對。但稍為瞄一下林的評句,還是覺得不順意:

● (引文)『「理智與感情」寫英國十九世紀初浪漫的規矩和儀式』-----我沒有看錯吧?是林君覺得銀幕上效果(規矩和儀式)浪漫呢(應是優雅莊重刻板)?抑或是,林君真的認為英國十九世紀初(貴族社會)規矩和儀式是浪漫的.看來林君對浪漫的定義有一套與眾不同的看法。

● (引文)『(李安的)「理智與感情」硬繃繃,泠地抽像說理』----「理」片明明是一部感情戲,李安說理的地方在那裏呢?莫非林君亂放炮? 「理」片得1項奧斯卡(提名7項), 得2項金球獎(最佳影片,最佳劇本) ,及柏林金熊獎。照說「臥虎藏龍」才可能騙到老外。斷估老外看得懂「理」片吧!然則如林君這樣的評價,老外還給它那麼多大獎,這一票老外(三個頒獎單位呀)定是瞎了眼。

●(引文)『「冰風暴」寫小鎮生活的枯木死灰,中產階級的荒涼』-------稍為翻查資科就知道,「冰風暴」主要描寫的是「時代」(70年代),場景集中在一家人身上(有人說兩年前的「美麗有罪」就有抄襲「冰風暴」之處) 。小鎮戲幾乎沒有多少,何來小鎮生活呢? (小鎮片是一大類形片,不要亂用)

● 『「亂世恩緣」寫愛情與革命的兩難』-----稍為有點歷史常識的人都會認為,南北戰爭不是一場革命。生草藥又來了。

●「弱入而強出,結果失之簡化」,「知之愈確,感之愈深」,作為一個讀者,我對這些語句很感興趣,但「齋拋」則令人反感。

● 編輯先生:請不要對林君責備,當然也不要停掉林的專欄(不是反話) 。他的文章,引動我對電影的回顧及反思,其論述點我自己就想不出來,切記!

05-07-03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INSAFE System
關閉

0 個回復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