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在網上寫了18年中港時事及政治,夠了。
現在專注撰寫編劇技巧課程for大陸。
閒餘有所感發,移去人網站cheungkin.com發表,
大概淨講影視、網台及其他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INSAFE System
關閉

25 個回復

正序瀏覽
匿名  發表於 2023-9-10 03:08:45
26#
INSAFE System
關閉

Пластиковые окна

william.c ??? 2022-1-24 01:13
?????,???????
------------------------------------
2018?7?21?

Качественные и дешёвые пластиковые окна  
回復 使用道具
匿名  發表於 2023-9-9 06:15:34
25#
INSAFE System
關閉

uzievfpm

william.c ??? 2022-1-24 01:30
get???????
??????,????????,???/???????/?????????????? ...

propecia in india
回復 使用道具
william.c 管理員 2022-1-26 23:30:44
24#
INSAFE System
關閉
寫到這裏,我很樂意推薦一部日片《461個便當》以作比較,影片同樣是生活化內容,沒有強的情節、沒有強的情感衝突,但對故事的期待是清清楚楚表達的。《461個便當》的主題/意涵是﹕通過461個便當表達渣父的愛。

於《辣椒炒肉》,我這樣闡釋及修改,對作者可能不公平,因為作者可能不是這個主題立意,純粹只是想拍一段人物豐富的生活戲,以及描寫兩個主角某種情懷@炒菜---這從兩組cross cutting(平衡剪輯)鏡頭及海報中看出。

最後我回應一下朋友的詢問,第一場張玨很早就嗆廚師不懂煮辣椒炒肉,不錯是點中了這個題目,但構不成一個完整的「對故事的期待」。我猜測,作者根本沒有這個考慮。再看下去,在第一場點過這個題目之後,連續數場,劇情都沒有為這個主題/意涵搭建推進。如前述,片子要到了第16分鐘時(片長共23分鐘),到廚師開口求教于張玨時,劇情描寫才再回到這個主題/意涵身上(假定有),觀眾已經忘記了第一場的「點提」---其實是一種鋪陳,而不是對故事的期待的建立。

(對於以上各片的評論,只是個人一己之見,未必全對,歡迎切磋。)

結論,「對故事的期待」有太多種手法及風格,不是單一的技巧,更不能獨稱為「故事的懸念」。建立故事的期待,首先要想通及設計好整間屋宇,才好搭建屋頂(比喻)。//
(7)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william.c 管理員 2022-1-26 23:30:28
23#
INSAFE System
關閉
《辣椒炒肉》的處理

說回《辣椒炒肉》的「對故事的期待」的處理,假定影片主題意涵是「用兩個北漂通過一道辣椒炒肉描寫人們對鄉情及母親的思念」,前文已根據這個立意對故事進行了修改,這裏再根據這個立意說說如何處理「對故事的期待」﹕

●第一場,片頭,不需要多個菜式特寫鏡頭,這會帶錯意思,以為是美食題材,不就是一出關於辣椒炒肉這道菜的故事嘛。
●   故此,介紹餐廳場面之後,有服務員畫外音大聲點叫﹕「辣椒吵肉」(或送來點菜單)。廚房一輪炒菜,男主角廚師出場,不用特寫炒菜,不然又帶偏了。一碟豉椒炒肉送出(特寫),疊片名。
●   Cutaway,帳枱,老闆望過去。
●   那邊廂,中年男人張玨低頭吃辣椒炒肉,面現鄙夷之色,及搖頭。旁邊服務員竊竊私語﹕「這位大哥總是說母親的菜」之類的臺詞。(不怕點題,讓觀眾知道故事的線索,以及等待人物心理的發展,所謂懸念)(原作是碰到了題材---菜的故事---但沒有點題,也沒有懸念)。
●   這邊廂,廚房,廚師反應,看到張玨在鄙夷這度菜。
●   老闆叫人送可樂…。
●   廚師有點不忿。
●   張玨埋單走人。
●   第二場,不要開廚師家,這會變成偏重于廚師家庭線了。
●   第二場,應接著張玨的情緒,繼續描寫張玨與母親的情意結…。那這條主線就會很突出,觀眾就會feel到故事大概說什麼。
●   原作太多人物,太多事件,太多生活上的描寫(沒有讓觀眾沉浸張玨的內在),劇情就會顯得鬆散,沒有主線。
(6)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william.c 管理員 2022-1-26 23:30:05
22#
INSAFE System
關閉
主題/意涵以及演繹及結合

說到這裏,我要強調,這類影片,「主題/意涵以及演繹及結合」相當關乎到如何搭建對故事的期待。艱深的主題/意涵,作者要先清楚的演繹以及與劇情的結合,才能搭建出故事的起始線索(lead),比方《少年派奇幻漂流記》、《一代宗師》等。「對故事的期待」好像設計好的屋的屋頂,要互相吻合(扣連)才行。

我更要指出,《辣椒炒肉》的「用兩個北漂通過一道辣椒炒肉描寫人們對鄉情及母親的思念」,未必就是編導者的本意(從海報突出兩個男角可以看出)。「用兩個北漂通過一道辣椒炒肉描寫人們對鄉情及母親的思念」是我根據王晶的解說而延伸的闡釋。這種情況通常可見,影片出來之後,自有影片本身的主題及意涵,可能連作者也未必想過的(而一些影評人的過分閱讀穿鑿附會,則是另一回事)。

什麼叫「主題/意涵的演繹以及與劇情的結合」?即是說,想通了這個主題/意涵沒有?要如何演繹?以及以之弄出戲起來(結合)。比方,《開拍吧》彭宥綸的《漏洞》,場㬌(戲)是蠻好看的。但正如陳凱歌所說,主題/意涵過分龐大及艱深,故事過小,和劇情結合不起來(大意)。我的看法,是作者還未想通主題內容以及和題材的結合吧,儘是聽視手段的輸出。

沙漠的《不說話的愛》,主題/意涵比較平實些---女兒為了疼愛父母,不惜扮啞了六年---但我認為作者對這個意涵本身演繹錯誤了,因為不真實。幼女不可能從出生成長就不說話、有意識地扮啞直至六歲的,這違反常識。應該掉轉來寫﹕父親或母親扮唖來遷就啞女以表達愛。

胡國瀚的《重逢》也有這種毛病,對愛(意涵)的演繹不真實,女主角為什麼會愛上這個渣男?導演雖然解釋原片很長,前一段二人有各種交流的,但影片就是看不到這種「扣」(晝面很漂亮,但解釋不到女角愛上男角的心理)。所以嚴格來說,《重逢》作者還未想得通主衝突以及主衝突的解決。女主角愛上渣男只是一種鋪陳(but how?),男主角的背棄、欺騙以及重逢以及自殺才是主衝突㸃(線),but why & how?編導者虛幌太多招了(即是主題未想通,也未拍出來),什麼編劇的故事和「男是女人變的」,都是目前新導演慣用的「逃避情理」的實驗電影手法。《重逢》應要寫的是男主角的故事,而不是女主角的故事,「內容的比例及焦點」所犯的毛病和《辣椒炒肉》一樣。《辣》片是張玨和母親的故事rather than與廚師的故事。
說到底,《重逢》對愛(意涵)的演繹是含混的。《不說話的愛》中的女兒和《重逢》中的女主角都是編導者的工具,而不是活生生的人物。

(5)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william.c 管理員 2022-1-26 23:29:46
21#
INSAFE System
關閉
著重描寫情懷,描寫心境的影片

第三類影片中,也分有衝突性明顯的以及著重描寫情懷,描寫心境的影片。前一種,比方商業片《我不是藥神》,觀眾很快就知道徐崢會不會去賣買印度藥的衝突點(片名也標示了這一點)。後一種,觀眾一時之間會抓不到故事的取向,說白點,就是抓不到故事的主要衝突線。是的,影片無論怎樣沒有故事性,怎樣沒有強烈情節(外在衝突),但內中必然會有一種內在衝突(演化成主題及意涵),這可能就是這類觀眾(譬如本人)對故事的期待方向。

吳鎮宇的《阿英》以及曾贈的《辣椒炒肉》大概都是這一類。很不幸,兩片開頭都不能清晰地建立「對故事的期待」。這裏我先說見解,我大膽推測,原因可能是作者未曾想通主題/意涵以及如何演繹和結合的緣故,這一點後邊再說。

《阿英》還好一點,影片前段成功舗陳了一種電影情緒(mood)by患了腦退化婦人阿英個人物,配上片名,觀眾feel到這是一個人物的故事。腦退化不是主衝突,而是鋪陳(卻花太多篇幅去描寫)。但觀眾很久才知道這是「阿英找尋快要逝去的對愛情的回憶」的故事。影片立意是不錯的,但編織(編劇)手段不行,前邊沒有提點,沒有建立清晰的期待。人物混混沌沌的遊蕩,觀眾也跟著混沌---實情可能是,作者立意清晰,但表達手段混沌。關鍵在於前段阿英和瓶子的聯繫的建立,扣法(伏線)錯誤(整天在看瓶子,不知發生什麼事。人物本身可以混沌,但作者不可以)。

吳鎮宇在這批人中,可以說是最具電影感的一位導演之一,可惜沒受過編劇的訓練。藝術創作可以沒有規矩,但表達技術上是有邏輯的,敍事是有邏輯上的要求的。吳氏另一方面又太過貪心,想表現的東西太多,又太愛實驗電影式的超邏輯化的影像風格。第一段接法錯誤了﹕餐桌,阿英頭背部帶見吳鎮宇正面近鏡→突然接上一個莫名其妙的水杯+流液大特寫慢鏡→「隧道狂奔+海邊」→夢境。應該是﹕餐桌→水杯→阿英凝視→「隧道狂奔+海邊+瓶子」(或直接海邊瓶子)→床上醒來…。吳氏似不懂得視角(view point)這一套。

《阿英》立意假若是「患了腦退化的阿英在夢與幻覺中找回對愛的殘餘回憶by瓶子」,前邊不知道或不懂得要扣(tag)瓶子,才能構成對故事的期待的聯想。而,《阿英》後段的回憶又太遲、太蕪什(求婚、擲瓶),達不成有效的扣連(tag) 。
(4)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william.c 管理員 2022-1-26 23:29:26
20#
INSAFE System
關閉
有很多種方法及風格

「對故事的期待」有很多種方法及風格,首先視乎你要說些什麼故事以及什麼戲路(類型)。比方,簡單的愛情片,拿曾贈首作《愛情》來說,男女主角一出場,觀眾就預估到這是一出愛情戲,以及期待這段愛情戲會怎樣發展及結局。《開拍吧》胡國瀚的《重逢》,戲路也一樣,不過潛在的故事性更強一些。又比如警探查䅁片、屌絲逆襲片、英雄反擊片,等等,觀眾對這些故事(影片)的期待感或期待值是同一類的﹕觀眾先有固定的投入,然後期待享受故事(事件、情節)的發展過程。

第二種是,強烈故事或帶有故事懸念的期待值,作者未必需要透露是什麼故事,甚或吊住觀眾的懸念。所有驚險片、推理片、陰謀片俱如此。王一淳的《最佳女主角》是這一類,開場成功地建立了「對故事的期待」。

第三種是,生活化題材又懷有濃厚人文關懷性以及意涵的影片,《導演請指教》以及《開柏吧》多有這類影片。比如《開拍吧》沙漠的《不說話的愛》以及曾贈的《辣椒炒肉》。

此外,還有很多種類型&很多不同手法的「對故事的期待」,譬如令人看不明白的「文藝片/藝術片」,等等,這裏且不談。
(3)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william.c 管理員 2022-1-26 23:29:06
19#
INSAFE System
關閉
從實務經驗上作出闡釋及探討

關於「對故事的期待」,書本上的理論很混亂,我試從實務經驗上作出闡釋及探討。「對故事的期待」屬於鋪陳的部份。寫過劇本人都知道,尤其是商業片,影片開場十分鐘左右之內(以前叫第一本戲),務必讓觀眾知道故事要說什麼,或將會說什麼。行家說,這是入戲點。文雅的叫故事的前提(premise)。至於點題,多refer to主題。

深究下去,「對故事的期待」只是一個簡單的說法,其實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劇情)搭建手段。首先,期待有多種遞進期待,比如一些商業類型片,觀眾一進場就會盯著主角(多數是明星)如何去碰戲(第一個期待),然後才會進入劇情(期待故事)。比方《永不妥協Erin Brockovich》,觀眾在頭二場就get到這是一個「窮途末路潑辣美女掙扎」的故事。未幾,又get到這是一個「潑辣美女永不妥協查䅁」的故事。
(2)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william.c 管理員 2022-1-26 23:28:45
18#
INSAFE System
關閉
【技法隨筆】02│「對故事的期待」,「主題/意涵的演繹及結合」
鍵編劇 01-18 03:37 已編輯

朋友跑來問我《辣》片第一場,張玨很早就嗆廚師不懂煮辣椒炒肉,這是否已經點了題,是否就是「對故事的期待」?

(以下將會引用《導演請指教》和《開拍吧》的短片以印證。各導演已有所表現,好的不多說。這裏會集中編劇沙石方面作出評論,僅是個人一己之見,如有不妥的地方,請指出。and,本人沒有全看所有短片。)

(1)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3下一頁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